《德國倫海姆煉油廠空壓機房爆炸》講解了該工廠在1966年1月18日發生的嚴重安全事故。事故起因是200mm管道因壓力上升導致裂縫并釋放大量甲烷氣體,進而造成加熱爐起火和爆炸,最終致3人死亡、83人受傷,經濟損失達到13億日元。事故發生時,通訊系統因爆炸中斷,未能及時向消防部門報警,而是由經過附近的汽車司機將信息傳達出去,延誤時間達到20分鐘,這進一步擴大了損失程度。調查報告表明,此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材使用了不當材質,在-160℃的極低溫度條件下承受甲烷氣流輸送任務,這種工況對材料熱力與沖擊韌性都有極高要求。另外使用的焊條材質不匹配,未采用更合適的高級材料也加重了后果。通過這次慘痛的教訓總結出三項主要經驗:應著重防止火勢擴散,并采取大流量噴水手段控制火災,建立新的緊急通報機制以應對電話線路破壞的情況,并明確指定一位對外發言人統籌所有信息發布。
《德國倫海姆煉油廠空壓機房爆炸》適用于石油化工領域的從業人員及企業管理人員,包括煉油廠、化工廠以及其他涉及高壓可燃氣體運輸的相關單位。尤其對那些負責安全生產監管和技術實施人員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此外,各級安全監察機構也能從中獲取經驗和警示。相關學術科研人員在進行危險化學品存儲運輸安全性研究時亦可參考本文提供的案例分析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