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發火預測預報、檢測、分析及處理制度》講解了自然發火的預防和應對措施,確保煤礦井下作業的安全性。該制度強調通風區需定期開展自然發火的預測預報工作,每周至少巡回觀測一次,對于有發火危險或已出現發火征兆的地點縮短到每小班檢查一次,并定期取樣化驗分析。檢測地點涵蓋回采工作面上隅角、回風巷、封閉墻等可能發熱區域。檢測內容包括氣體成分(如CH4、CO2、CO、O2)、氣溫、水溫及其他火災征兆。當發現巷道中出現霧氣或掛汗、火災氣味、溫度增高或有害氣體濃度增加等情況時,應發出火災預報。每月編制防火觀測點計劃并報總工程師審批。礦井需裝備氣相色譜儀以進行化驗分析,確保數據精確可靠。容易自燃煤層的采掘工作面應在回風流設置監測傳感器實行不間斷監測。每日由通風副總組織對防火檢測數據進行分析,制定處理對策并記錄。加強對巷道冒高點檢查管理,早發現早處理異常現象。井下各工作地點嚴禁CO超限作業,一旦CO濃度超過24PPM必須立即停止工作,撤出人員,切斷電源并處理。任何人發現自然發火或預兆都必須向礦調度室匯報,通風區根據現場情況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并報請總工程師、礦長批準。
《自然發火預測預報、檢測、分析及處理制度》適用于煤炭開采行業,特別是涉及容易自燃煤層的煤礦企業。本制度旨在為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提供指導,幫助其建立健全自然發火預測預報機制,提高對自然發火風險的識別和應對能力。適用于從事煤礦井下作業的相關人員,包括但不限于通風區工作人員、礦井管理人員、安全監督員等。通過嚴格執行本制度,能夠有效預防自然發火事故的發生,保障井下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煤礦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