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井皮帶下山維修安全技術措施》講解了我礦自2010年進入整改后,因長期停產停工導致副井皮帶下山巷道變形嚴重的問題。為保障復工計劃順利進行,特制定本維修作業規程。文中詳細描述了副井皮帶下山的現狀:由機頭向下80米至340米處,巷道斷面從6平方米縮小到4.2平方米。針對這一情況,該文件明確了維修工程的具體任務和標準,包括使用金屬支架工字鋼梁對棚,設定巷道上寬2.4米、下寬3.6米、中高2.2米、棚距0.5米等參數,并強調沿原巷道中、腰線進行修復。同時,還規定了嚴格的巷道規格與支護要求,如采用梢子背邦背頂,確保空頂距不超過0.3米,空棚距不超過0.5米;支架需穩固地建立在堅固的煤巖基礎上,避免浮煤支撐;立棚時要做到支架有力且耐壓,符合工程質量標準。此外,文件還指出每棚川桿數量為12對,其中兩幫各3對,頂部6對,并需要打過梁。維修工作必須遵循風流方向,即從進風流側逐步向回風流側推進。最后,強調維修物料尤其是梢子要準備充足,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冒頂事故。
《副井皮帶下山維修安全技術措施》適用于煤礦行業中面臨類似巷道變形問題的企業或單位,特別是那些處于長期停產停工狀態后準備恢復生產的礦山。該文檔為這些企業提供了一份詳細的維修指導方案,確保在進行副井皮帶下山維修時能夠按照既定的技術規范操作,從而保障維修工作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減少施工風險,提高巷道修復質量,為后續的正常生產活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