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井通風安全工程.ppt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礦井 通風 安全工程
- 資源簡介:
-
《礦井通風安全工程》講解了礦井通風技術的發展歷程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創新。從1556年德國學者Georgius Agricola首次提出利用自然風力和人工裝置進行礦井通風的方法,到1600年通過設置通風爐加強自然通風,再到1854年John Job Atkinson發表關于礦井通風理論的經典論文,這些都為現代礦井通風技術奠定了基礎。1951年,F. B. Hinsley提出了熱力學方法,并使用模擬計算機計算礦井通風網絡,進一步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個人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使得礦井通風更加精準和高效。近年來,針對可呼吸粉塵和柴油顆粒物排放的標準制定,以及通風監測和自動化的改進,使得礦井通風技術更加完善。在我國,古代礦業主要依賴自然通風,1637年明朝時期開始使用竹筒排毒氣。20世紀50年代,遼寧撫順煤礦建立了機械通風系統,1959年出版了首部礦山通風與安全教材。此后,計算機技術逐漸應用于通風網絡的解算和優化設計。目前,中國多所高校開設了礦井通風與安全的相關課程,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
《礦井通風安全工程》適用于礦業工程、安全工程及相關領域的技術人員、研究人員和高校師生。特別是對于從事礦井通風設計、運行管理和安全監測的專業人員,本文檔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技術發展脈絡,有助于深入了解礦井通風技術的演變及其最新進展。此外,對于希望在這一領域深造的學生,本文檔也是一份重要的學習資料。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