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故致因理論范圍和分類.docx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事故 理論 范圍 分類
- 資源簡介:
-
《事故致因理論范圍和分類》講解了從單因素理論到復雜因素系統理論的發展歷程。1919年格林伍德和1926年紐伯爾德提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隨機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發生事故。然而,這種理論夸大了人的性格特點的作用,無法解釋為何在相同危險條件下,人們受傷的概率不同。1939年法默和凱姆伯斯重復提出類似觀點,認為事故傾向與任務、環境無關。1951年阿布斯和克利克的研究指出,個人事故率不穩定,難以測量。1971年邵合賽克爾建議將事故傾向作為工種考選的參考。心理動力理論認為,受傷害工人的心理狀態是事故的原因,但無法證實特定動機會導致特定事故。1957年科爾的社會環境模型認為,社會和環境壓力會影響工人的注意力,從而導致事故。海因里希的多米諾骨牌模型則強調傷害是由一系列連鎖事件引起的,后來的修正模型試圖增強其實際應用性。流行病學方法和系統方法進一步完善了事故致因理論,強調人與生產任務之間的相互關系。
《事故致因理論范圍和分類》適用于安全生產管理、事故預防和安全教育培訓等領域。該文詳細解析了多種事故致因理論,有助于安全管理人員更好地理解事故發生的機制,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同時,該文也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理論基礎,幫助他們在事故調查和安全管理中找到更科學的方法。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