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淺埋土質隧道塌方后的技術處理措施.docx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公路 土質 隧道 塌方 技術 處理 措施
- 資源簡介:
-
《公路淺埋土質隧道塌方后的技術處理措施》講解了浙江省東皋嶺隧道塌方及其技術處理方法。該一級公路隧道,長度1110米,位于古溝谷,隧道的地質條件較差,為典型淺埋大跨度隧道,出口段屬于結構松散的地層,基巖段部發(fā)育節(jié)理帶。文檔詳細描述了從塌方發(fā)生在樁號K3+860-K3+889之間的原因和現狀:這一塌方體呈現29米長、35米寬的大坑形態(tài),導致多處初期支護受損,并且提出了一套綜合的技術處理措施確保未開挖區(qū)域施工安全、快速推進。處理方案包括了塌方體邊坡臨時防護(刷坡、噴漿、掛網)、合理地清碴至穩(wěn)定點避免引起新的滑坍危險、對拱頂以上6至7米的高度范圍采用小導管注漿進行加固;兩個工作面并行推進掘進和初期支擴施工保證效率及后續(xù)作業(yè)的安全性,并按照標準實施防水層鋪設與二次模筑襯砌、分層回填及表面修復等一系列工序。
《公路淺埋土質隧道塌方后的技術處理措施》適用于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尤其是公路建設中涉及復雜地質條件下土質地層隧道的工程技術領域,以及所有可能面對相似挑戰(zhàn)的施工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這份指導文件能給相關行業(yè)的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塌陷應對指南,它幫助他們在面對類似突發(fā)事件時采取恰當的方法來保障施工質量、安全性,并盡量減少事故對工程建設進度帶來的影響。通過此方案可為其他具有軟弱圍巖或者不穩(wěn)定土體等特征隧道工程處理提供了參考范例。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