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性粉法危害因素辨識.docx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生產性 危害 因素 辨識
- 資源簡介:
-
《生產性粉塵危害因素辨識》講解了在工藝、設備、物料和操作條件下可能產生的粉塵種類及其產生部位。文檔強調了使用已經投產的同類生產廠或模擬實驗測試數據進行類比分析的重要性,以準確評估粉塵的風險。文中詳細分析了粉塵產生的原因及其擴散傳播途徑,并依據空氣中粉塵最高容許濃度、作業時間和粉塵特性,確定了粉塵的種類、分布、危害方式、范圍及主要粉塵危害。附錄中列出了車間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具體最高容許濃度,例如一氧化碳為30mg/m3,一甲胺為5mg/m3等,涵蓋了有毒物質和生產性粉塵兩大類。對于含有10%以上游離二氧化硅的粉塵,最高容許濃度設定為2mg/m3;而對于其他不含毒物質且游離二氧化硅含量低于10%的礦物性和動植物性粉塵,則設定了不同的標準。此外,還特別指出了一氧化碳在短時間作業時可放寬的濃度限制,以及含有80%以上游離二氧化硅的粉塵應不超過1mg/m3。
《生產性粉塵危害因素辨識》適用于各類涉及粉塵產生的工業領域,包括但不限于化工、冶金、建材、機械制造等行業。該文檔旨在幫助工廠管理者和技術人員識別和評估生產工藝中的粉塵危害,從而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它不僅為新建設施提供了設計參考,也為現有設施的安全運行提供了指導。無論是工程師在進行風險評估,還是安全員制定預防措施,這份文檔都能提供關鍵的技術支持,確保工作環境符合國家衛生標準,保障員工健康。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