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危害識別記錄.doc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職業 危害 識別 記錄
- 資源簡介:
-
《職業危害識別記錄》講解了職業危害因素識別的分類方法,包括按來源分類和按衛生部頒布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劃分。按來源分類將職業病危害因素劃分為三大類: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和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學因素(如生產性毒物和生產性粉塵)、物理因素(如異常氣象條件、異常氣壓、噪聲與振動、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和生物因素(如炭疽桿菌、布氏桿菌等)。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涉及勞動組織和勞動休息制度不合理、勞動過度心理和生理緊張、勞動強度過大、勞動安排不當、不良體位和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勞動工具。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和廠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等。按衛生部令第49號頒布施行的《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及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職業病危害因素被劃分為10大類:粉塵類、放射性物質類、化學物質類、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導致職業性腫瘤的危害因素和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依據上述分類方法,結合公司生產的產品及使用的原料及設備運行情況,本公司生產作業場所存在的主要職業危害因素為化學因素,特別是氰化物,可能造成急性中毒。
《職業危害識別記錄》適用于各類企業的安全管理人員、職業健康管理人員、生產管理人員和一線操作工人。該文件特別有助于企業了解和掌握職業危害因素的分類方法,以便更好地識別和控制工作場所中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保障員工的職業健康。同時,該文件也適用于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和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作為開展職業衛生監督檢查和技術服務的參考依據。
展開閱讀全文
